浙江温州讯(通讯员:朱宏财)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,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”殷切嘱托20周年。
寻访红色印迹、融合专业优势、助力乡村振兴、赋能共同富裕。2023年7月-8月,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洞头,通过参观学习、精神宣讲、问卷调查、实地走访、志愿服务等方式,开展主题暑期社会实践。
图为实践团在洞头区档案馆合影
追寻红色印迹,初识海霞精神
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,实践团队参观了洞头区的历史变迁与红色历史印迹。从置县到撤县再到设区,从石头屋到高楼大厦、五岛连桥工程的全线通车,百岛洞头正朝着“建设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”而不断奋进。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,实践团了解到:档案馆正在打造“三海红色记忆”品牌,聚焦“四个好”的目标要求,推行即时收集、抢救收集、专题收集的档案征集机制,以“海霞精神、海岛解放、海上花园”为重点,开展档案目录资源基础体系建设,积极塑造档案文献资源的“实时收集”者。
在相关负责人的建议下,实践团还参观了洞头区印迹馆。洞头区红色印迹馆是洞头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践基地、洞头人民群众爱岛爱乡的教育阵地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实践团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、物件、文字等方式,感受峥嵘岁月的印记,见证独属海岛人的“火红年华”。实践团认真参观学习,记录学习笔记,并在参观展馆之后融合专业优势采用直播宣讲、拍摄微宣讲视频等方式宣讲“八八战略”在洞头的生动实践,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进行了志愿宣讲。
图为实践团在洞头区档案馆参观学习、查阅洞头区人才政策
图为实践团参观学习洞头区红色印迹馆,开展线上线下讲解服务
践行志愿服务,彰显海霞风采
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海霞精神历久弥新。实践团寻访“海霞先锋”,跟随“海霞妈妈”志愿服务队的步伐,通过参与交通协管、慰问老人、防汛防台宣传、消防巡检、“双拥”工作等社区志愿服务,在实践中体悟“海霞精神”,在服务中彰显“海霞风采”。
图为实践团在洞头区城关车站路口开展交通协管志愿服务
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打水鞍社区,利用按摩技巧缓解老人们的身体疲劳,促进血液循环,为老人细心修剪指甲,并与他们进行暖心交流,关心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了解日常生活情况。
老人们表示,“见到大学生来看我们,很高兴”。由于老人们大多讲闽南语,这给志愿服务的开展带来困难与挑战。不过在“海霞妈妈”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,实践团成员勇于克服各项挑战,协助他们解决问题,给予了长者贴心的耐心倾听与陪伴。
图为实践团在打水鞍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关爱老人活动
图为实践团在城中社区开展防汛防台宣传、消防巡检、卫生整治等社区服务
“海霞妈妈”总部负责人王银玉出生于1962年,她是一名退休女民兵、退休干部,也是洞头“海霞”品牌的“代言人”。在王银玉看来,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人,在能够随手帮助别人时就去帮助。她表示,这几年来,许多好人好事的精神也感染了她,她也会一直做下去,直到做不动为止。
图为实践团与“海霞妈妈”总部负责人王银玉(左一)的对话
图为实践团与“海霞妈妈”志愿者开展座谈交流会
“我的妈妈是‘海霞妈妈’,我的妈妈的妈妈也是‘海霞妈妈’。”
“我的家里人都很支持我”。
……
据了解,“海霞妈妈”志愿服务队是由退伍女民兵、退休干部等各社区热心群众组成的社群组织,多年来她们始终秉持着以热心、善心、耐心、爱心和真心的服务态度开展各项服务工作。“海霞妈妈”志愿服务队坚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“海霞精神”,坚守内心的奉献、理想和追求。实践团成员还为“海霞妈妈”志愿队成员送上自己设计的团扇,得到“海霞妈妈”一致好评。
图为实践团设计的宣传团扇(其一) 翁羽欣 制作
汇聚奋进力量,助力海霞发展
实践团通过走访海霞故里海霞村与优秀示范村东岙渔村,采访当地基层干部、群众汲取发展经验。实践团向居民、游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“八八战略”等主题宣讲。以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为主要宣传阵地,在寻访红色印迹的基础上进行红色故事微宣讲、心得分享、红色研学攻略等推广,利用支教平台开设相关主题课程。在融合专业优势的同时,通过为当地撰写活动策划案、设计文创物料、拍摄宣传片等方式,提升专业素养,助力乡村振兴。
海霞村驻村书记汤云榕向实践团介绍:“目前村里老人比较多,因为发展需求,很多人都迁至城区了。不过近年来,村里变化很大,很多年轻人也会选择留在这里。”
跟随汤书记的步伐,实践团参观了海霞村,村内现设有红星井、军民池、乡贤榜等建筑,随处可见军民文化标语,军民情谊浓厚。
据汤书记介绍,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第一任连长汪月霞、第一任指导员陈玉兰就是本村村民。因海霞村规划发展需求,汪月霞与陈玉兰毅然地捐献了自己的房宅,供村部发展。现如今,陈玉兰同志的房宅已经变成了一条村中小径。实践团成员了解后感到很是惊讶,纷纷表示:“真的很敬佩像汪月霞、陈玉兰这样的党员同志,他们为了家乡发展舍小家,为大家。”
通过对店铺、村民的访谈,实践团了解到“海霞村”原名“桐桥村”,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,通过第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。以前村落随处可见的家禽粪便已经不复存在。从“桐桥村”到“海霞村”的变化中,村民们饱含感激之情,村民郑怀信表示,“很感激村干部的关怀,让我在村里的共享货栈做些事情,我感到很满足。”实践团还融合专业优势,为海霞村文旅发展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。
图为实践团在海霞村与基层干部、居民群众了解乡村变化
图为实践团设计的文创物料(其一) 蔡佳伟 制作
图为实践团走访东岙渔村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
图为实践团设计的旅游攻略 翁羽欣 制作
图为实践团设计的宣传团扇(其二) 翁羽欣 制作
图为实践团开展“海霞精神”进课堂主题活动
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。实践团队走出校园,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,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“八八战略”等主题宣讲,为当地水产、文旅发展献策、赋能,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、团的十九大号召,为当地红色精神传承和共同富裕贡献出青年大学生的一份力量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与网友投稿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https://zjxw.hqcswzx.com/80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