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汤渠成作品鉴赏。
南宋人姜夔在《续书谱》中谈到用墨之法:“凡作楷,墨欲干,然不可太燥。行草则燥润相杂,以润取妍,以枯取险。墨浓则笔滞,燥则笔枯,亦不可不知也。”这可以说是最经典的理论。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中,行草能用枯笔通篇完成的,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较擅长,而当下此笔法能娴熟运用并风规自成者还真不多。
汤渠成,男,汉族,浙江宁波人,1961年3月出生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名家。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。系中国翰墨书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翰墨书画院副院长。中国网红优秀书法家、中国国宾礼艺术家、国家一级书法师、国礼书画家、国际和平艺术家、全网榜书第一人、榜书“汤体”书法风格的创立者、宁波市十佳书画才艺企业家。自幼受父母书法艺术熏陶,学习临摹了魏碑、汉隶等碑帖,专攻沙孟海先生榜书艺术创作,在榜书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。
在全国“翰墨杯”诗书画大奖赛中书法作品荣获成人组金奖;
在“喜迎二十大,再创新辉煌”全国书画大奖赛中,作品又勇夺成人组金奖。
系中华全国金鼎文化艺术名家榜入榜艺术家。
书法艺术能有自己独到的亮点辨识度是很了不起的,总体来看汤老师作品,笔者不由想到行草书创作中的两种常见但又难娴熟使用的笔法,即“枯笔”与“渴笔”。
“枯笔”也称干笔,是笔毫中的墨干时,用笔在纸上擦出的一种笔触,可以表现苍劲有力的气势。这种墨法需笔力充沛,笔势疾速,用墨虽枯,但有神采。对此,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“飞白”。笔迹中的丝丝露白,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,从中得到启示,便把这种方法用于书法创作中。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,比如《升仙太子碑》的碑额就是如此。
“渴笔”,就是枯中有润,笔调迅劲,笔力酣畅,看似枯,但是枯中有润,燥中有湿,湿中有气,“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”,这样才有古拙老辣、苍健雄强的味道。从汤老师作品中不难看出,他在这两种笔法的使用上是深有研究的,是下了苦功夫的,所以作品创作出来才给人眼前一亮之感,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真正的灵魂所在。
从细微处品赏汤老师的作品,枯润相生、神旺气足;墨处厚重,白处空灵;粗犷朴野,笔沉痛快。仿佛随手挥毫,又尽得自然,粗细多变、断连相应、威武张扬、令人称绝!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、虚幻的境界。这境界,不是空无而是充实,蕴含极为丰富。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,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、去欣赏。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,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,都是一种美的升华。这一切都缘于他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,从而找到独一无二的作品表现形式,这也是众多习书者一生苦苦想求的境界,毫不夸张地讲,汤老师找到了一条没有“雷同”感的、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。
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也是擅用枯笔的,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,时而用浓墨枯笔;时而用淡墨枯笔,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。在这一点上,虽然不敢说汤老师和他可以媲美,但也可以说各有千秋。在很多细微处处理上,笔者觉得汤老师更胜一筹。仔细观赏你会发现在他的笔下,开叉后的笔锋有时分为两股,有时分为三股、四股甚至更多股;有时是均匀分开的两股笔锋写完一个甚至几个完整的字,让人产生如两股笔锋“叠写”的视觉效果;有时是不均匀分开的两股笔锋作用于纸面后呈现一边粗、一边细的线条效果;有时是先开叉后合拢,有时是先合拢后开叉。短点的表达往往是开叉的毛笔一开到底。在多股开叉的枯笔中,有一种开叉法引起我们的注意,多股散开的笔锋表达着一个完整的笔画,让人产生远观笔画形状清晰、近察笔画形状模糊的欣赏美感。这就是墨法与控笔有机结合达到了至臻境界。当然书法艺术是仁者见仁的,笔者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,供各位方家参考。
书法创作能出新意是极难的,为什么书法被喻为世界上最难的艺术,就是要把大家从小都熟悉的汉字整出艺术感,这肯定是百口百味,褒贬不一的,所谓黄瓜白菜,各有所爱。但像汤老师这样能创作出作品辨识度较高的艺术家真的不多,相信在未来的书坛上,汤老师一定能沿着“不走寻常路”而再攀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巅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与网友投稿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https://zjxw.hqcswzx.com/9383.html